低溫掛面烘干生產線介紹
生產掛面的工藝分為低溫烘干掛面和中溫烘干掛面兩大類,但是在實際應用中掛面生產線最常用的還是低溫掛面烘干生產線,因為低溫掛面線相對于中溫掛面線來說,干燥更加的自然、生產也較為穩定、質量也非常可靠。最重要的特點就是低溫掛面機的整個工藝流程自動化程度高,可操作性強,生產連續性好,生產出的產品品質優、成品率高、能耗低。所以掛面生產線沒有理由不選擇低溫掛面機作為生產掛面的保障。(小型機器用中溫的比較多)
一、一般低溫生產線烘道長度都在400-500米之間。也就是說一桿掛面從進入烘房到下架切面要經過500米長的距離才能烘干切面。而中溫最長的距離也不過70米。烘房長70米一桿掛面走70米就要烘干下架進行切面。因中溫不管是四排還是五排面都是多排運行,也就是房子多長,掛面所行走的有效距離就是多長。在這么短的距離要想烘干掛面,溫度自然要提高。
二、低溫分為四個溫區,有效烘干長度約為400-500m,烘干時間在4—5.5h,溫度和濕度均可實現自動控制,不僅降低了操作難度,減少了人為因素對產品品質的影響,而且提高了產品質量和成品率,降低了單位產品的能耗。低溫分區比較明顯,中間3道隔溫墻,實現了四區溫度各不一樣。而中溫掛面是隧道式,所以無法實現分區,即使烘房上面有隔溫板,也是分得不明顯。
1、冷風定條區:
通常采用不加溫,而加強空氣流動的辦法,以大量干燥空氣來促進面條去濕,使掛面形狀初步固定,除去表面水份。表面硬化,由塑體向彈性轉變,雨天(或梅雨)要提前開扇和排潮,冬季送溫略提前,因濕面表面蒸發緩慢不易定條,避免溫度過度,會使面條濕性差,面表面水份蒸發過多,影響內蒸發階段的濕度降低,保潮濕度過度,造成面條拉伸,斷條上薄下厚,相互粘連等現象。
2、內蒸發區(保潮發汗):
此區以水份內擴散為主,強化通風,使空氣循環暢通,此時跨區溫度上升,不要過“急”,要使溫度形成“梯度”,保持一定濕度,一方面是向面條中心轉移熱能,縮小表面與內部的溫差,另一方面加快內部水份的擴散,使表面水份汽化速度與內部水份轉移速度一致,水份慢慢蒸發,如果此時溫度、濕度差過大,會造成表層干得快,表面“結膜”、“關門”、“龜裂”等現象,內外水份不平衡,最后掛面外干內濕,導致面條酸面、酥面等質量問題,存放期短。
3、全蒸發區(升溫降濕):
經過“保潮發汗”階段的面條,內部水份向表層轉移通暢,使水份積聚在表面,且面條有一定的強度,必須進行進一步升溫,適當降低相對濕度,使面條水份在高溫低濕狀態中全面及時地蒸發出去。如果不加溫,則表面水份再次向內層遷移,以達到內外水份濃度平衡。如果掛面較厚(>0.8mm)圓面,此區作為保潮出汗區的延伸,繼續保潮,使得內部水份全部轉移于表層,不存在夾心,然后在高溫區尾部進行排潮,達到內外擴散平衡,完成主干燥階段全過程。
4、降溫散熱:
經過主干燥階段,面條大部分水份已被脫去,面條的組織已基本固定,此時只需空氣的流動作用,緩慢降低面條本身溫度,并繼續脫去一小部分水份,達到產品質量標準所含水份要求,此階段的作用有兩方面,一是采取緩蘇過程,調整其表面和內部水份含量極不平衡,消除掛面因干燥收縮產生的內應力,增加面條的韌性與彈性;二是掛面經高溫干燥后,其本身的溫度仍較高,而進入降溫階段介質溫度較低,所以面條內部的熱傳遞不能停止,一直進行到面條內外溫度與空氣溫度相對平衡才穩定下來。
三、中溫掛面因烘干時間短,溫度高,在季節變化時如溫濕度調節不好,就會出現酥條現象。低溫掛面烘道長,溫度低,接近于自然烘干,所以質量相對穩定。
四、中溫因烘道短,所以烘房溫度高,最高達到50度。低溫烘道長,溫度低,最高區才36度。 以風為主,以溫為輔,以保潮為關鍵,才能生產出高質量的掛面。
五、低溫特點是模仿自然干燥,生產穩定,產品質量可靠。不足之處是比中溫投資大。